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教融合为“中国芯”培养生力军

时间:2025-04-04浏览:10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摄影:

顶岗实习半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1级本科生李木子已能熟练操作价值千万的测试设备。在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上海凯虹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他手持测试针,目光紧盯屏幕上芯片参数的波动,一旁的产业导师频频点头:“现在的学生,好好培养能当‘准工程师’了”。

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对高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中国竞彩网_竞彩网足球-中国足彩网真诚推荐实践机会,培养他们在“中国芯”产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芯”力量的重要储备军。

走进凯虹科技Molding车间,2022级学生肖越飞正全神贯注地操作切割机。激光划过硅片,留下一道精确至微米的切痕。“过去课本里抽象的‘工艺参数’,在这里是关乎良品率的关键。”他指着设备上的监控屏感慨。三周前,他还因真空报警异常手忙脚乱,如今已能独立完成从切割参数设定到异常处理的整套流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住企培养

这种蜕变源自学校构建的“2.5+0.5+1”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前2.5年夯实理论与模拟实训,通过企业真实案例教学让学生紧跟技术前沿;中间0.5年整建制驻企实践,学生在真实岗位中经历16周完整生产周期,由一线师傅带教、产线考核;最后1年双向选择顶岗研发,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师徒带教、产线考核”的闭环培养。

“我们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岗位、真实项目、真实考核,学生必须通过产线考核才能毕业。”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军介绍,企业不仅将产线嵌入育人环节,更派出100余名高级工程师担任第一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开展“价值塑造—技术传授—产业认知”的协同育人。目前,学校已建成“基础实验-工艺实训-产线实践-创新研发”四进阶培养体系,校内6000平方米实践基地配备价值1.5亿元设备,校外与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形成“双平台”育人矩阵。

李木子至今记得第一次独立测试时的惊险时刻。由于未校准显微镜焦距,他误判了芯片焊点偏移量,险些导致整批产品返工。“导师没批评我,而是带着我复盘了8小时工艺流程图。”李木子在实习日记里写道。他从辨别芯片缺陷到优化测试流程,最终理解了半导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要将物理世界的工艺偏差转化为数字世界的可量化改进模型。

这种真刀实枪的历练让学生快速成长,2022级学生代相龙用破茧形容自己的成长。从面对精密仪器手足无措,到“看、测、开、切”熟练掌握失效分析实验室的设备操作流程,他体会到了失效分析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磨样、抛光、封装芯片,其实体现了一个个为实现中国“芯”自立自强的年轻一代的拼搏精神。“导师说,集成电路行业容不得差不多,99.9%就是100%失败。这种极致追求是课堂永远体会不了的。” 据了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集成电路专项班”为抓手,将人才培养从本科延伸至硕士层次,2024年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产业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近三年学生主导的“刻蚀自清洁工艺优化”“智慧家居云端物联网系统”等65个创新项目被企业直接应用,获国家专利37项。2024年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重大赛事中斩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65项,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还以党建领航为纽带,推动校企双向奔赴、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设立“党员先锋岗”,组织师生党员做好产前培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深入产线攻坚技术难点,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构建“四维联动”机制(标准共定、平台共建、师资共培、人才共评),聘请安靠封装测试(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曹持论等20余名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校内教师赴企业挂职,将一线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催生“强粘性育人共同体”。近五年,学校承接8项超千万元集成电路横向课题,攻克“重复定位精度”等卡脖子难题,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原文链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517f16895f5540c4894f95d4984e11c7

周热点新闻
月热点新闻
返回原图
/